【关注】经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海域使用管理条例》
深圳市拥有1145平方公里海域和260公里海岸线,海域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利用潜力较大。近年来,我市海域使用需求增长迅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亟需改变现状,推动海洋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开发保护空间合理布局、开发方式切实转变。
近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严格规范我市海域使用行为,加强对海域自然资源资产的保护,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海域使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开发、陆海统筹、规划先行和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原则,将具体要求落实到海域使用规划、海岸线保护管理、海域使用权取得、海域使用管理等各个环节。
《条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嵌入海域使用的各个环节,规定涉及海域使用和海岸线利用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并不得与其相冲突;严格管控围填海用海,除国家批准建设的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建立海洋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制度,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建立沙滩、红树林、珊瑚礁资源保护制度;严格禁止直接向海域排放油类废水、非法倾倒废弃物等九类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并对其设定更为严格的罚则。
按照国家关于严格保护自然岸线的要求,《条例》设立专章创新了若干保护我市海岸线的规定,实行海岸线分类保护制度,根据海岸线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开发程度,分为严格保护、限制开发和优化利用三个类别,并就各类岸线管理作出具体规定;建立自然岸线保有率控制目标,明确本市自然岸线保有率控制目标为不低于百分之四十;健全特殊岸线保护制度,将优质沙滩、典型地质地貌景观、红树林等所在岸线列入严格保护的岸线范围;严格限制建设项目占用自然岸线,确需占用自然岸线的建设项目,必须按照占补平衡原则,对自然岸线进行整治修复,保持岸线的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不能满足自然岸线占补平衡要求的建设项目用海申请不予批准。
《条例》遵循“规划统筹,先规划、后使用”的原则,对海域使用规划管理进行了制度创新,明确规划海域使用相关规划的编制应当纳入我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一管理,严控改变海域自然属性或者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用海项目,保障海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以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统筹,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为支撑,重点海域详细规划为审批依据的层次分明的规划体系;以海岸带作为陆海统筹的重要空间载体,强化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在海岸带地区的引领和统筹,实现海岸带地区功能布局、配套设施、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条例》明确了海域使用权取得的具体情形,将公共设施项目、重大建设项目等用海项目纳入申请批准目录。属于目录所列情形的用海项目,可以通过批准申请方式出让海域使用权;其他用海项目应当依法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海域使用权。
考虑到实践中政府公共用海的公共属性以及特殊情形下用海的紧迫性,《条例》明确规定四类情形无须取得海域使用权,但同时要求该类用海情形应当划定管理范围并签订管理协议,以明确管理责任人及管理责任。
《条例》从海洋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要求出发,新设了海洋工程规划许可、消防设计审核、施工许可等几类必要的许可事项,并对每个许可事项的条件和材料要求进行明确。
《条例》创新建立了海监综合执法体制、海洋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以及海域使用管理社会监督制度。其中,海监综合执法体制一揽子授权市海洋综合执法机构以自己的名义负责海上执法,并明确其职责定位,理顺执法体制机制,从而完善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海洋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规定违法使用海域或者其他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致使公共利益受到严重侵害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提起公益诉讼,或者支持有关社会组织依法提起公益诉讼。
END
▼